探索气象奥秘,感悟科学精神——记我校学子云南气象博物馆研学活动

探索气象奥秘

感悟科学精神

我校学子云南气象博物馆研学活动

 

 

7月16日下午,我校组织新高一年级及初中部学生代表前往云南气象博物馆开展 “探索气象奥秘,践行初心使命”研学活动。本次活动由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志愿者团队联合云南气象博物馆共同举办,通过科普宣讲、互动体验、场馆参观等丰富形式,让同学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揭开气象的神秘面纱。

 

 

 

 

 

活动回顾

在体验中解锁气象知识

下午15:00,同学们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抵达云南气象博物馆。这座坐落于“西山睡美人”腹部——太华山美人峰之巅的场馆,早已为同学们准备好一场“气象盛宴”。

 

15:30,气象科普宣讲准时开始。气象专家与志愿者结合暴雨、雷电等常见气象灾害案例,讲解防灾减灾知识;VR设备前,同学们戴上眼镜便能“穿越”到暴雨现场,感受雨滴触感的真实模拟。随后的抽奖环节中,模型、气象知识书等礼品让大家收获满满。

 

 
 

 

随后,同学们分组参观博物馆。在气象站站长刘老师和讲解员的引导下,老气象仪器、节气影子展示、现代气象卫星模型等展品依次映入眼帘。从黄铜色气压计的历史划痕,到日晷指针的光影变化,再到陈一得先生的生平故事,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气象科学的发展历程。

 

 
 
 
 

 

 

学子心声

在感悟中种下科学种子

昆明润城学校

新高一年级  马闪思甜

 

“今天,我作为昆明润城学校的一员,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了云南气象博物馆。

在昆明城中,只要抬头向西边眺望,都可以欣赏到著名的西山睡美人自然景观,而云南气象博物馆就伫立在‘睡美人’的腹部位置——太华山美人峰之巅。

馆里的老机器总带着故事。那台黄铜色的气压计被放在一个百叶窗盒子中,打开后,指针还留着细微的划痕。讲解员叔叔说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用来监测滇西暴雨的‘功臣’。每年让春城冬暖夏凉的,正是这些看不见的气流在默默守护。

VR体验区很特别。戴上设备,我置身于1983年大理苍山的暴雨中,雨点打在虚拟雨衣上的触感格外真实,讲解员说这是根据当年的气象记录还原的场景。摘下眼镜时,额头竟真的沁出薄汗,我明白了那些日夜盯着仪表盘的气象人,面对大自然时的敬畏与执着。

移步到馆前,映入眼帘的是陈一得先生的雕像。讲解员叔叔询问是否有同学老家在昭通,他告诉我们陈先生是昭通人,我自豪地举起手,心里是如此骄傲。陈先生的一生,因家国命运而跌宕起伏。这位昭通老乡,当年就这样用脚步丈量着云南的山山水水,在地图上标注出一个又一个气象站点。所以这里是全国第二个、云南第一个气象测候所。从早期面对‘三无两有’的困难,在太华山这个‘无路、无电、无水’的‘三无’之地,靠人背马驮,按照陈先生设计的图纸,开始建设省立昆明气象测候所,历时3年建成。陈先生一家人白天观气象、夜间观天文,坚持了十年之久,从未间断,所获取的气象实测资料免费送给政府、学校等机关使用。同期,测候所开始负责施放午炮、校对街钟等工作。测候所的影响与日俱增,从而引起洋人的注意,并在后来相继发生了‘三拒洋人彰显爱国’之壮举。直到现在科技的迅速发展,卫星云图实时传输,展厅里的时间轴就清晰地记录着这些变化。

回程的车上,风摇着树叶发出沙沙声,我好像第一次听懂了讲解员叔叔口中的‘昆明的风在说故事’。看着熟悉的天空,心里突然涌上一股强烈的自豪感。这些老机器、老照片,还有前辈们的故事,都在诉说着云南气象事业的发展。作为云南人,能了解到这些藏在‘天空’背后的故事,特别有意义。通过这次研学,让我对家乡的这份‘与天对话’的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热爱。”

 

昆明润城学校

初一 13 班  兰紫卿

 

“在一个宛如诗画的日子里,云朵如棉絮般轻柔地飘浮在湛蓝的天空,微风带着丝丝缕缕的清新,轻拂过脸颊。怀揣着满心的好奇与期待,我随着学校组织的队伍,踏入了云南气象博物馆的大门,一场探索气象奥秘的奇妙之旅就此拉开帷幕。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充满古韵的节气影子展示。阳光照射在龙一般的柱子上,在地面上投下了或长或短、或明或暗的影子,仿佛是时光老人用独特的方式书写着岁月的诗篇。我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凝视着这些随着节气变换而灵动变化的影子,思绪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想象着古代的智者们,在田间地头,在庭院回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观察着太阳的轨迹,记录着影子的变化,最终总结出了这精准而又充满智慧的二十四节气。这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它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每一寸都蕴含着大自然的奥秘,每一个节气都承载着先人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也正是从这一刻起,我对地理这门学科有了更为深厚的兴趣,渴望去探寻更多隐藏在大地与天空之间的秘密。

低下头来仔细观察,古朴的日晷出现在眼前。它静静地铺在地面上,像是一位沉默的老者,见证着岁月的流转和时间的飞逝。日晷的盘面刻满了细密的刻度,指针在阳光的照耀下,投下清晰而又坚定的影子。我轻轻抚摸着日晷的边缘,感受着它那历经岁月打磨的质感,仿佛能触摸到古代天文观测者们的心跳。他们在没有先进仪器的情况下,凭借着对天空的敬畏和对知识的渴望,用简单的工具和敏锐的观察力,测量出了时间的流逝。日晷,不仅是一种计时工具,更是古代科学精神的象征。它让我明白,科学的探索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在黑暗中找到那一丝光明。

在博物馆的一个角落,我了解到了陈一得先生的伟大事迹。陈一得先生是云南近代气象学的先驱,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气象事业。在那个动荡不安、科技落后的年代,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在云南这片土地上建立起了第一个气象观测站。他不畏艰难险阻,不惧风雨雷电,坚持每天进行气象观测和记录。他的每一组数据,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汗水;他的每一次研究,都为云南的气象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陈一得先生的精神,就像一座灯塔,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他让我明白,无论在什么时代,都需要有一批有担当、有理想的人,为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默默奉献自己的力量。

随着参观的深入,我们来到了现代测量气象仪器的展厅。这里仿佛是一个科技的殿堂,各种各样先进的气象仪器琳琅满目。气象卫星模型呈现于展台上,仿佛是在向我们展示着它在太空中俯瞰地球的壮丽景象。多普勒雷达展示图上,五彩斑斓的线条和数据,生动地描绘出了大气中风云变幻的奥秘。这些先进的仪器,让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观测天气变化,提前做好防范措施,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从古代的节气影子到现代的高科技气象仪器,这不仅是科技的进步,更是人类对大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化。它让我深刻地感受到,科技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这次云南气象博物馆之旅,就像一场知识的盛宴,让我在气象和地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气象知识,更对地理学科产生了一种难以割舍的热爱。地理,它不仅仅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和特征,更是探索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通过了解气象和地理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我也深刻地认识到,气象事业和地理研究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准确的气象预报能够为农业生产、交通运输、防灾减灾等提供重要的支持;深入的地理研究能够帮助我们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开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应该以陈一得先生为榜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要像那些先进的气象仪器一样,精准地把握时代的脉搏,为国家的气象事业和地理研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当我走出博物馆的大门时,夕阳的余晖洒在我的身上,仿佛给我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我回头望着那座充满知识和智慧的建筑,心中充满了感慨。这次参观,将成为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它将激励着我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去追寻那更加广阔的天空和更加深邃的大地。”

 

 

活动意义

从 “认知” 到 “热爱” 的成长之旅

本次研学活动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精神的传承。同学们在老仪器中读懂历史,在VR体验中敬畏自然,在先辈故事中汲取力量。正如同学们所言,这场 “与天对话” 的旅程,不仅让大家掌握了气象防灾知识,更在心中种下了科学探索与家国情怀的种子。

 

未来,学校将继续依托科普场馆资源,开展更多沉浸式研学活动,让同学们在行走中探索世界,在感悟中成长蜕变。

 

 

 

 

 

 

 

昆明润城学校高中部

公费仅剩2个名额

征集志愿230个名额等你填报

 

 

7月18日,第二批次录取结果公布后,我校公费学位仅剩 个,自费 230 位名额正虚位以待,考生可于 7月18日下午15:00--7月19日早上11:00 填报我校征集志愿。

公费报考代码:1214

自费报考代码:0451

653分及以上征集志愿都有希望)

现场咨询

昆明润城学校招生办公室

(西山区前卫营路6号)

电话咨询

64983174

19187126698

凡是在录取系统中查询还未被提档的所有考生均可参加征集。需要参加征集志愿的考生,登录

“云南省初中升高中招生管理系统”

https://csgx.ynjy.cn/login)

重新选择学校填报征集志愿,并于7月19日11:00前确认志愿信息。

 

 

 

-  END  -

 

 

 

创建时间:2025-07-19 10:00
浏览量:0
首页    校园生活    探索气象奥秘,感悟科学精神——记我校学子云南气象博物馆研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