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城经验走出去,育人智慧共分享——小学部班主任团队赴外校开展专题讲座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遇见,更是一次智慧的同行。10月14日,昆明润城学校小学部班主任团队共计12人,走出校园分别走进依兰中心学校与团结龙潭中心学校,以专题培训与经验分享的形式,传递班级管理妙招,共探家校共育路径,用实践智慧为区域教育协同发展注入“润城力量”。

校际交流促提升


润城学校教师与依兰中心学校教师合影

赋能依兰:
专题培训解锁班级管理新思维

昆明润城学校
捐书给依兰中心学校
10月14日下午,我校姜楠、刘翔两位老师受邀为依兰中心学校全体班主任带来专题培训,围绕“班级管理”与“班集体建设”两大核心,将润城育人实践转化为可落地的方法论。

姜楠老师
讲解“以生为本”管理新思路
姜楠老师以“与子同裳,修我甲兵”为主题,从激励机制、沟通渠道、活动创新三方面分享实践经验。她提出的“积分制多维评价”“家校本文字沟通”“跨年级传统文化活动”等策略,打破了传统班级管理的局限,为在场教师提供了“以生为本”的管理新思路;同时倡导“班主任勤记录、善科研”,鼓励教师在实践中提炼教育智慧,让班级管理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刘翔老师
用具体案例进行讲解
刘翔老师则聚焦“以活动促班集体建设”,将活动比作集体意识的“培养皿”、班级风气的“塑造器”、学生能力的“练兵场”。他结合我校红色主题教育(入队仪式、红色课本剧)、班级自主管理(班级公约制定、“红领巾小主人”岗位轮换)、文体实践(体育节、艺术节)等案例,生动阐释了“活动育人”的底层逻辑,让“如何通过活动凝聚班级向心力”有了清晰答案。
培训现场,两位老师与依兰中心学校的班主任们深入互动,针对“学生激励难”“班级活动设计”等实际困惑展开探讨,用具体案例拆解难题,让每一份分享都落地为可借鉴、可操作的方法。



教师们参观
依兰中心学校

对话龙潭:
经验交流点亮家校共育与职业幸福

我校教师与
团结龙潭中心学校教师合影
同日,我校李红、唐秋成、王百红三位老师走进团结龙潭中心学校,以“家校共育”与“班主任职业幸福”为核心,开启一场充满温度的教育对话。

唐秋成老师进行分享
唐秋成老师以“做一个不瞎忙的班主任”为题,摒弃理论说教,用班级管理中的真实案例,分享“迂回、借力、等待”三大家校沟通心法。从“化解家长对教学安排的误解”到“引导问题学生正向成长”,他将曾经的“管理难题”转化为“家校信任的桥梁”,让在场教师深刻理解:好的家校沟通,是“巧劲”而非“蛮劲”,是“共情”而非“对立”。

王百红老师以“做一个
‘有幸福感’的班主任”为主题交流
王百红老师则以“做一个‘有幸福感’的班主任”为主题,解锁职业幸福的“三维密码”。她提出的“心态3重置”(重塑身份认知、重置工作焦点、重构教育意义),帮助班主任跳出琐碎找回初心;“盟友3分支”(与家长“好事多传、小事勤传、大事慎传”,与科任老师“互相支持、统筹协作”),为凝聚育人合力提供了清晰路径;“温暖的家3保障”(以爱心为底、以严厉为尺、以细致为撑),则让“严爱相济”的班级管理理念变得可践行。每一个观点都扎根实践,让“幸福”从抽象概念,变成了班主任触手可及的日常。
在互动研讨环节,面对龙潭中心学校班主任提出的“如何平衡严管与个性发展”“怎样联动科任老师”等困惑,唐秋成、王百红两位老师结合自身经历,用“接地气”的回应提供解决方案,让思想在碰撞中凝聚共识,让困惑在交流中消解。


团结龙潭中心学校
李永校长进行总结

王百红老师在做经验分享


携手同行谱新篇

从依兰中心学校的“专题培训”到团结龙潭中心学校的“经验交流”,润城班主任团队始终以“分享者”“同行者”的身份,将我校“爱+智慧”的育人理念传递给更多教育同仁。每一次案例分享,都是实践经验的沉淀;每一场互动探讨,都是教育智慧的共生。
未来,昆明润城学校将继续搭建“走出去、请进来”的交流平台,让班主任的实践智慧成为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的“活资源”,与更多学校携手,以微光聚星河,在育人之路上共探新径、共启新程。
-END-
文字|赵 圆
图片|小学部供图
编辑|龙 丹
初审|董小明
复审|袁 媛
终审|强浙华 张 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