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研组小初衔接《同课异构》

 
 
  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学与中学教学一脉相承。中学教学的基础来源于小学教学,同时又是对小学教学的深入和扩展。这两个教学阶段既相辅相成,又各自独立,因此,加强中小学教学的有效衔接,既是促进课程改革的需要,又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我校充分利用学校的全学段教学资源,认真开展和实践中小衔接课程的探索。本次教研,围绕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的数学广角《数与形》一课,探索中小学教学有效衔接的途径和方法,形成可操作的实践模式。
 
 

课题选定

  topic  

 

 

  “什么样的课题最具代表性?”中小学数学教研组两次商讨,基于小学到初中数形过渡具有代表性;小学初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通过图形变化规律的表象激发学生的思考,而初中借助图形变化规律,有效过渡从数到式,从而进一步渗透和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因而最终课题定为: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

 

 

备课与磨课

  preparing  

 

  中小学两学部分开准备,举全组之力,两学部先后6次磨课,反复挖掘教材深意,最终成型。

 

 

 

同课异构进行授课

  teaching  

 

  上课伊始,两位老师均采用游戏导入,引出课题。多媒体逐个呈现不同的图形,让学生根据图形猜数,让学生初步体会数与形是有密切联系的。

 

  在求解算式1+3+5+7+9+11+13+

15+17= 过程中,解雅涵老师引导利用图形来求解,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借数摆形,借形解数。在该环节使学生通过对数的观察、对形的观察、数形结合观察,经历数学思考过程,得出规律,在探索规律过程中培养数学思维这一核心素养;同时,也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过程中,逐步搭建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模型。而唐涛老师利用见数想形,由形算数的方法,解决更多问题,比如偶数列求和(2+4+6+8+···)。

 

小学部解雅涵老师

 

初中部唐涛老师

 

  解雅涵老师设计的活动巧妙地为搭建学生展示交流平台,教师适时给予指引,帮助学生在原有思维的基础上,去粗取精,让学生经历算法多样化到最优化的学习过程。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落实数学建模素养,让学生在头脑里形成解決这一类问题的数学模型。同时在这一环节,还锻炼了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唐涛老师设计的练习题由浅到深,由易到难,逐层递进;总结拓展环节帮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了梳理,在拓展延伸中传承数学思想,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

 

 

 

评课总结

  summary  

 

 

  两个学部将《数与形》这一课题“同课异构”,恰好呈现了有效的衔接效果。小学部顾问陶德明老师点评到:“这是一次真实的衔接活动,小学的设计往上走,引入了大量的初中公式定理作为举例和拓展,这样的提前感知有利于小初过度,而中学的设计恰好明显有了往下‘伸手’的过程,充分考虑小学基础,将《数与形》这节课在小学原有基础上做了可理解,可接受,有收获的一些可视化拓展教学,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中小课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就是这样的一个衔接过程,让我看到了中小衔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非常感谢两位上课老师的精彩呈现,合力展示了中小衔接的可操作性。”

 

 

  在新课程理念落实基础上,初中和小学在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等方面存在着不同,孩子们从小学到初中常有一段时间的不适应感,因此小初衔接的研究探索成为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END      

撰稿 | 董政、唐涛、王昕

图片 | 熊静

策划 | 教研处

编辑 | 赵圆、谢云川

审核 | 董小明

推送 | 谢云川

 

创建时间:2021-12-14 18:07
浏览量:0
首页    教科快讯    数学教研组小初衔接《同课异构》